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科普工作 > 科普知识 >

中国地学旅游创始人陈安泽 ----我与地质公园的风雨几十年

来源:地质公园2020-12-04 17:03
原创 陈安泽  易水文旅  11月5日
       2020年是地质公园创建20周年,意义重大,应该得到特别纪念。回望21世纪的第一年,2000年,我国诞生了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
       截止2020年,我国世界地质公园数量升至41处,占全球161处的四分之一,稳居世界首位。截止2019年,我国国家地质公园已达219处 。
       当前,一个管理层级有序、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的中国地质公园网络体系已经逐渐建成。
      这么多年,国家地质公园的归口管理部门由地质矿产部、到国土资源部、再到现在的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已步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一提地质公园,我往往都会精神振奋,因为它几乎成为我后半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认为,地质公园是中国地质工作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中国旅游业迈向科学时代的标志和里程碑,也是中国园林建设史上的里程碑。地质公园不只在中国获得巨大发展,全球建立地质公园的热潮也正在兴起。
但是很少人知道地质公园的发生与发展的曲折历史,很少人知道地质公园是中国人首先提出来的、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首先出现在中国、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是在中国北京召开的首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公布的,更加鲜为人知的是世界地质公园、欧洲地质公园的缘起是在1996年在中国召开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提出来的。
作为地质公园的历史见证者和参与者,做过一些事情,也留下一些经验,我想将我的所想所知做一个历史小结。
 
“地质公园”名词的诞生
 
        历史机遇促使“地质公园”一词首创在中国。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重大战略举措的推出,迎来了国民经济大发展、思想大解放,从而迎来了旅游业的大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促使各行各业为之服务,地学界(包括地质界和地理界)走在了为旅游服务的前列。
在地质界最先介入旅游的是1980年建立的中国地质学会科学普及委员会,我任首届秘书长,在向青少年普及科普知识时,认识到地质科学在旅游中的重要作用。1984年,我被推举为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主任,这时地学界已为刚刚兴起的旅游业作出许多贡献。
      为了团结整个地学界更好地为旅游服务,在地质科普委员会的发起下,于1985年4月建立了“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即现“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的前身),我被选为首届会长。
      在成立大会上,通过了一个向国务院报送的«关于发展旅游事业中加强地学调查研究工作的若干建议»。该建议是我起草的,其中建议的第二条就提出“在国家级和省级自然景观旅游区(点),如庐山、黄山、武夷山、泰山、三峡、桂林、五大连池、张家界等,应有计划地开辟建立地学科学公园和有地学内容的旅游博物馆,以增强旅游区(点)的科学价值,提高旅游的科学性。要加强科学导游工作,多出版旅游科普读物,把科学寓于旅游中,在旅游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应成为我国旅游的重要方针。”
       据此,1985年11月在张家界召开的“首届地质自然遗产保护区区划工作会议”上,向当时的地矿部提出了“建立武陵源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议”。
 
     可以说,“地学科学公园”、“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名词都是因提高旅游科学性和保护地质遗产而于1985年被中国人首次提出,“地质公园”一词是中国人创立的,是历史发展到新阶段的产儿。
 
   中国地质公园的建立
 
       虽然1985年就提出“地质公园”术语,但是直到2000年,中国才开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公园的诞生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自提出应建地质公园后,我与研究会就全力推动其实现,恰巧这时地质矿产部水文司(即原国土资源部环境司前身)承担了地质遗产保护区任务,我就找该司领导,建议把地质公园和建立地质遗产保护区结合起来。建议产生了一定影响。
       1987年7月地质矿产部以地发(1987)311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建立地质自然保护区规定(试行)的通知》。通知中把“地质公园”作为地质遗迹保护区的一种类型提了出来。
       1995年出现一份标志性重要文件。当年颁布了地质矿产部令第21号《地质遗迹保护规定》中第八条:对具有国际、国内和区域性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可建立国家级、省级、县级地质遗迹保护区段、地质遗迹保护点或地质公园,以下统称地质遗迹保护区。
       终于,地质矿产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要建地质公园了,令我感到地质公园就要实现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98年地质矿产部被撤销,尚没有一处地质遗迹保护区被命名为地质公园。
      1998年新组建的国土资源部为地质公园建立带来了机遇。1999年12月,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孙文盛主持了“全国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工作会议”。我应邀在会上作了“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专题报告”,强调地质地貌景观是极重要的旅游资源,不但要保护,还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利用。并用黄山、张家界、泰山、崂山利用地质地貌景观建设旅游景区的实例,说明地质地貌景观是比金矿还要重要的资源。建议国土资源部要用建立地质公园去保护地质遗迹,并说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提出要建世界地质公园了。
       报告引起了孙文盛副部长和与会相关国土厅领导的重视,会议接受了建立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体系的建议。
回到北京后,我受地质环境司姜建军副司长的委托,在地质科学院院长赵逊、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王弭力的支持下,起草了报送国土资源部的《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请示报告》报告很快被批准。建立国家地质公园事上报到了国务院,国务院征求各部委意见,有些部委有异议,最支持的是旅游局。后来还是孙文盛副部长顶着压力,说了一段话:建地质公园是保护地质遗产的好方式,对国家、对人民都有利,我们先小打小闹地试下水。
 
      2000年8月,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关于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领导小组机构及人员组成的通知》,下设“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我和其他17人为委员。我积报参与了地质公园建立所需的文件的起草工作,主持编制了 “国家地质公园申报书”、“国家地质公园评审表”、“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提纲”、“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等,还提出了“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徽志”创意,后经梁相荣设计成图、姜建军组织审定,即现全国使用的“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园徽”。
 
      2000年9月,国土资源部以国土资厅(2000)77号文正式下发了《关于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通知中详细规定了申报办法 、评审标准、批准程序。各省接到通知后便积报组织申报,效率很高,当年12月经过严格评审从13家申请者中,通过了云南石林、湖南张家界、河南嵩山、江西庐山、云南澄江、黑龙江五大连池、四川自贡、福建漳州滨海火山群、陕西翠花山、四川龙门山、江西龙虎山11处为首批中国国家地质公园。
 
         经过15年的曲折历程,地质公园终于在中国出现了。2000年也被称为“地质公园元年”而载入地质公园发展史册。
 
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
 

      关于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的倡议,是在1996年8月中国北京召开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提出的。
 
      需要说明一下:截止1996年,4年一度的国际地质大会已经历经了120年办了29届大会。由于我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优势,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由中国承办,是国际地质大会历史上最盛大的一次。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还会见了参加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的中外地质学家。
 
      这次大会上,我发表了旅游地学在中国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在包括我们在内的多方推动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处(UNESCO)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共同探讨了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倡议,英文“Geopark”(地质公园)名词首次在北京形成。
 
       坦率地讲,早年,我们提出建立地质公园是借鉴了美国国家公园(Nation Parks)的发展经验。国家公园(NationParks)是“国家”(Nation)和“公园”(Parks)的组合。我们早期想把“地球科学”(Earth-Science)和“公园”(Parks)组合起来,建立地学科学公园(Earth-Science Parks),而非Geologic Parks。现在 “Geopark”这一英文对应词汇,Geo是地学的缀,将其译为地学公园其实更加符合发展实际。
 
      在中国的倡议和大力支持下,2004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会上通过了“世界地质公园大会章程”和“地质遗迹保护——北京宣言”,并宣布了首批25处世界地质公园名录,其中中国8处——黄山、庐山、云台山、石林、丹霞山、张家界、五大连池、嵩山。
 
        世界地质公园比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和欧洲地质公园的出现晚了4年,世界地质公园创始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处处长伊德,就盛赞中国在推动世界地质公园建立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我是第30届地质大会地质旅行委员会执行主席和首届世界地质公园的主要工作人员,亲身经历了以上事件。从地质公园名词的提出,到中国、欧洲、世界地质公园的出现,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经历。
 
余生仍要为地质公园事业奋斗
 
        前些年,我几乎参与了全部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和中国申报世界地质的评审工作,也去考察了绝大部分地质公园。这么多年筚路蓝缕走过来,我对地质公园怀有深厚的情感,期盼每处地质公园都成为发展典范。每当看到地质公园的成绩,就会无限欣慰,看到地质公园的负面不足就会忧心如焚。
 
       当前,地质公园的成绩巨大,但距完备的地质公园理念尚有不少差距。当前存在的重要问题是:管理工作薄弱、公园奇缺旅游地学人才、科学普及工作差距大,更重要的是相关法规还不健全。这些都影响着地质公园事业的健康发展。
 
      比如,深化旅游地学理论研究,以指导地质公园的实践和发展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学科是中国人创立的,是中国地学界同仁在为旅游服务中共同创立的。要说明的是在地学为旅游业服务中,地理界的同仁是走在前列的,其开拓者有吴传钧、陈传康、郭来喜、卢云亭、杨冠雄、尹泽生等;地质界同时起步,我和殷维翰、李维信、张尔匡、陈茂勋、吴成基等是地质界为旅游服务的早期探索者,也是创立旅游地学学科的主要倡导者、组织者。
 
值得欣喜的是,在旅游地学、旅游地理等相关学科中成长起来的一批学者,如保继刚、吴必虎、陶奎元、王鑫、田明中、殷继成、郭福生、吴振扬、彭华、俞孔坚、杨振之、刘锋、王衍用、吴殿廷、张忠慧、曲景慧、陈跃康、许涛、范晓、李忠东、唐长钟、侯满平等,他们对旅游地学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共同丰富和完善了相关理论建设,而且他们中的一些人主导或参与了很多全国性旅游规划、省市旅游规划、地质公园景区规划等,将理论充分运用于实践之中。
         
再比如,我这几年也在呼吁设立“地质公园日”、“全国地学旅游发展纲要”等,加大面向公众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也扩大地质公园的影响力。众所周知,世界上一些关于保护地球生态的“纪念日”,如“世界地球日”、“世界湿地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等都是源于西方,而地质公园是中国创立的,现在“地质公园日”由中国提出,如果设立,将有利于提高中国人民在文化上的自信心。
 
新组建的国家林草局前段时间也有类似设立“地质公园日”的倡议,还没忘记我们这些老人,邀请我参与推动,我虽年纪大了行动不便,但发了一份书面材料。
 
        我今年已经87了,只要一息尚存,仍然愿意将剩余不多的时间献给中国地质公园事业,并为此而奋斗。盼望中国地质公园事业健康发展,明天更加辉煌,也以此告慰早年仙逝的一批志同道合的同仁们。
 
(本文由周易水访谈协助记录整理)
阅读 2628

Copyright © 2014-2016 榆社县古生物化石地质公园管理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关键字:榆社地质公园 备案号:晋ICP证010391号  技术支持:太原晋强科技 (太原网站建设)